杰思科技网

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重症,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重症患者

新冠疫情最新数据分析

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重症情况概述
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,2023年12月1日0时至24时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048例,其中重症病例达到428例,与前一阶段相比,重症病例比例有所上升,引起了医疗系统的高度关注。

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重症,本土新增确诊病例重症患者

从地区分布来看,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68例(含重症病例56例),北京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42例(含重症病例48例),重庆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84例(含重症病例39例),河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92例(含重症病例35例),四川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98例(含重症病例28例),这五个省市的新增确诊病例占全国总数的60.8%,重症病例占全国总数的48.6%。

各地区重症病例详细数据分析

广东省重症病例情况

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,一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,2023年12月1日报告的新增56例重症病例中,广州市占32例,深圳市占12例,佛山市占6例,东莞市占4例,其他地区合计2例,从年龄结构看,60岁以上患者占重症病例的78.6%,其中80岁以上高龄患者占35.7%,基础疾病方面,合并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占64.3%,合并糖尿病的占42.9%,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占28.6%。

具体到广州市的重症病例,32例中有24例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,占比高达75%,从发病到确诊为重症的平均时间为5.2天,较前期数据延长了1.3天,表明早期干预措施取得一定效果,重症病例中使用呼吸机的比例为56.3%,使用ECMO的病例有2例。

北京市重症病例特点分析

北京市12月1日新增的48例重症病例呈现明显的地域聚集性特征,朝阳区报告16例,海淀区报告9例,丰台区报告7例,通州区报告5例,其他区合计11例,从职业分布看,退休人员占54.2%,服务业从业人员占18.8%,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2.5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北京市重症病例中完成三剂疫苗接种的比例仅为33.3%,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,从病毒基因测序结果看,BA.5.2变异株感染占62.5%,BF.7变异株感染占25%,其他变异株占12.5%,重症病例平均住院日为14.3天,较普通型病例延长7.6天。

重庆市重症患者救治情况

重庆市12月1日新增的39例重症病例中,中心城区占28例,渝西片区占7例,渝东北片区占3例,渝东南片区占1例,从收治医院看,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,重庆市人民医院收治7例,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6例,其他医院合计收治17例。

治疗方面,39例重症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占89.7%,接受免疫调节治疗的占74.4%,接受中医中药治疗的占92.3%,截至12月2日12时,已有5例重症转为普通型,2例不幸死亡,其余32例病情稳定。

重症病例临床特征深度分析

年龄与重症率关系

根据全国428例重症病例的统计数据分析,各年龄段的重症率呈现明显差异,0-17岁年龄段重症率为0.3%,18-59岁年龄段重症率为3.7%,60-69岁年龄段重症率为12.4%,70-79岁年龄段重症率为18.9%,80岁以上年龄段重症率高达26.3%,数据清晰显示,年龄是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

基础疾病对病情影响

在全部重症病例中,合并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58.6%,合并两种基础疾病的占27.3%,合并三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占9.8%,无基础疾病的仅占4.3%,具体基础疾病分布为:高血压(62.1%)、糖尿病(43.5%)、慢性肺部疾病(28.7%)、心血管疾病(25.2%)、慢性肾病(12.6%)、恶性肿瘤(8.4%)、免疫系统疾病(5.1%)。

疫苗接种情况分析

重症病例的疫苗接种情况令人担忧,未接种任何疫苗的占38.3%,仅接种一剂的占21.5%,接种两剂的占25.7%,完成三剂接种的仅占14.5%,与普通型病例相比,重症病例的疫苗接种率明显偏低,特别是加强针接种率差异显著(重症病例14.5% vs 普通型病例42.8%)。

医疗资源应对与防控建议

重症医疗资源准备

针对重症病例增加的情况,各地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全国定点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已达68.3%,其中北京市为82.4%,广东省为78.9%,重庆市为71.2%,各地已按照要求,确保ICU床位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%,并储备了充足的呼吸机、ECMO等关键设备。

以北京市为例,全市定点医院已开放重症床位2350张,可转换ICU床位1850张,配备呼吸机3200台,ECMO设备85台,同时建立了2000人的重症医护后备队伍,确保重症救治能力。

重点人群防护建议

基于重症病例数据分析,专家提出以下重点防护建议:

  1. 60岁以上老年人,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应尽量减少外出,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。
  2.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规律服药,控制好基础病情,定期复查。
  3. 未完成疫苗接种的人群,特别是老年人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。
  4. 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。
  5. 养老机构、福利院等重点场所应加强健康监测和感染控制。

未来疫情发展趋势研判

根据流行病学模型预测,考虑到病毒变异特点、人群免疫水平和季节性因素,未来2-4周本土疫情仍将处于高位波动期,重症病例数可能进一步增加,但随着医疗救治能力的提升和防控措施的优化,病死率有望保持在较低水平。

专家呼吁公众不必恐慌,但需保持警惕,坚持做好个人防护,科学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,注意手卫生,室内常通风,同时要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,不信谣、不传谣,共同维护良好的防疫秩序。

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政府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,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高效有序的医疗救治,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控制疫情,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