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影响
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,已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深远影响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,本文将基于最新数据,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具体影响,并以部分地区疫情期间的患者数据为例,展示疫情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联。
疫情对全国就业市场的总体影响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第一季度,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.2%,创下自2018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,随着疫情得到控制,失业率逐步回落,2020年12月降至5.2%,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(2019年12月为5.1%)。
2021年全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,超额完成全年目标(1100万人以上),但相比2019年的1352万人仍有差距,2022年上半年,受奥密克戎变异株影响,部分城市实施封控措施,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攀升至6.1%,其中16-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8.2%,创历史新高。
从行业角度看,住宿餐饮、批发零售、文化旅游等接触性服务业受冲击最为严重,2020年,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减少16.6%,批发和零售业减少9.8%,相比之下,信息技术、金融等行业的就业相对稳定,甚至有所增长。
重点地区疫情与就业数据案例分析
上海市2022年疫情期间情况
2022年3月至5月,上海市经历了严峻的疫情考验,根据上海市卫健委数据,3月1日至5月31日,上海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8006例,无症状感染者547056例,其中4月单月新增阳性感染者超过50万例。
这一时期的就业数据也反映出明显冲击:
- 2022年4月,上海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12.5%,较3月上升6.4个百分点
- 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减少约15%
- 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下降42.3%
- 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下降28.7%
- 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下降19.5%
广东省2021年疫情期间情况
2021年5-6月,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出现Delta变异株疫情,据广东省卫健委统计,5月21日至6月30日,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90例,无症状感染者56例。
同期就业数据显示:
- 2021年6月,广东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8%,较5月上升0.3个百分点
- 广州市住宿餐饮业就业人数环比下降18.2%
- 深圳市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环比下降12.5%
- 佛山市制造业就业人数环比下降8.7%
吉林省2022年疫情期间情况
2022年3月,吉林省暴发大规模疫情,据吉林省卫健委数据,3月1日至4月30日,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9157例,无症状感染者41015例。
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影响:
- 2022年4月,吉林省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9.3%,创历史新高
- 长春市汽车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23.5%
- 吉林市化工行业就业人数下降18.2%
- 全省餐饮服务业就业人数下降37.8%
疫情对不同群体就业的影响差异
农民工群体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,比上年减少517万人,下降1.8%,为有记录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,2021年农民工总量恢复至29251万人,但仍未达到2019年的29077万人水平。
2022年上半年,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,农民工外出务工增速放缓,1-6月,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.8亿人,同比增长0.1%,增速较2021年同期回落3.7个百分点。
高校毕业生
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,初次就业率为70.9%,较2019年下降7.1个百分点;2021届高校毕业生909万人,初次就业率为73.6%;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,创历史新高,截至2022年7月,签约率仅为46.7%,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。
灵活就业人员
疫情催生了灵活就业的快速发展,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,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左右,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6%,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、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快速增长。
政策应对与就业市场恢复
为应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,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:
-
稳岗补贴政策:2020年至2022年6月,全国共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约2000亿元,惠及企业超1000万户次,稳定岗位超1亿个。
-
社保费减免政策:2020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1.54万亿元,2021年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、工伤保险费率政策,全年减费约1500亿元。
-
就业创业扶持:2020-2021年,全国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3000亿元,直接扶持创业超100万人,带动就业近400万人。
-
职业技能培训:2020-2021年,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万人次,其中以工代训超过2000万人次。
未来展望与建议
尽管面临挑战,我国就业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,2022年上半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,完成全年目标的59%,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,就业形势有望逐步改善。
为更好应对疫情对就业的长期影响,建议:
-
加强对重点行业、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,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接触性服务业和青年群体。
-
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,提升就业质量。
-
推动数字经济发展,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。
-
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提升劳动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。
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,促进就业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