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公告
最新疫情数据通报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68例,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,本土病例1520例,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245例,其中境外输入156例,本土16089例,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56例,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2456例。
重点地区疫情数据
北京市:11月15日0时至24时,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395例,隔离观察人员339例、社会面筛查人员56例;朝阳区156例,昌平区42例,海淀区38例,通州区34例,丰台区31例,顺义区25例,西城区18例,东城区15例,大兴区14例,石景山区8例,门头沟区5例,房山区4例,延庆区3例,密云区1例;危重型1例、重型1例、普通型25例、轻型368例。
上海市:2023年11月15日0—24时,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0例,其中3例确诊病例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社会面核酸检测中发现,13例确诊病例和247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,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1例。
广东省:11月15日0-24时,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81例(广州259例,深圳6例,汕头3例,佛山3例,韶关1例,惠州1例,江门3例,阳江2例,湛江1例,茂名1例,肇庆1例);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381例(广州7957例,深圳50例,汕头19例,佛山107例,韶关1例,梅州5例,东莞90例,中山2例,江门12例,阳江1例,湛江3例,茂名4例,肇庆3例,清远26例);另有39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(广州387例,汕头3例,佛山2例,东莞1例,茂名2例)。
重庆市:11月15日0—24时,重庆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6例(沙坪坝区23例、北碚区18例、渝北区15例、巴南区12例、渝中区11例、九龙坡区9例、南岸区8例、江北区7例、大渡口区5例、永川区4例、铜梁区3例、江津区2例、合川区2例、长寿区1例、綦江区1例、璧山区1例、潼南区1例、荣昌区1例、梁平区1例),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688例(九龙坡区764例、沙坪坝区618例、渝北区338例、江北区216例、渝中区128例、北碚区91例、南岸区90例、巴南区75例、大渡口区61例、合川区54例、永川区27例、铜梁区20例、江津区17例、万州区13例、涪陵区10例、长寿区9例、璧山区8例、綦江区7例、荣昌区6例、大足区5例、潼南区4例、梁平区3例、垫江县3例、巫山县2例、秀山县1例、彭水县1例)。
全国疫情趋势分析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周报数据显示,11月7日至11月13日一周内,全国共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829例,较前一周下降12.3%;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6351例,较前一周下降8.7%,全国疫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,但局部地区仍有聚集性疫情发生。
从病毒变异情况来看,目前国内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BA.5.2和BF.7亚分支,占比分别为76.2%和18.7%,近期在境外输入病例中检测到XBB、BQ.1等新型变异株,需密切关注其传播力和致病力变化。
重点防控措施提醒
-
核酸检测:高风险区居民应按照要求参加核酸检测,确保"应检尽检",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应按照规定频次进行核酸检测。
-
疫苗接种:60岁以上老年人、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,截至11月14日,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.43亿剂次,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达90.68%。
-
个人防护:坚持科学佩戴口罩,保持社交距离,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、常通风,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
-
出行管理:跨省流动人员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,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高风险区人员原则上不出行。
医疗资源保障情况
全国现有定点医院2767家,方舱医院456个,重症床位13.81万张,11月15日,全国在院治疗的新冠肺炎病例共计58926例,其中重症病例268例,较前一日增加15例,目前医疗资源总体充足,能够满足医疗救治需求。
物资保障情况
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.8亿只,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超过300万套,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日产能超过6000万人份,相关医疗物资产能充足,价格平稳。
国际疫情概况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,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6.36亿例,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60万例,过去一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约210万例,新增死亡病例约9400例,欧洲地区新增病例数占全球的46%,美洲地区占23%,西太平洋地区占15%。
美国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,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9800万例,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07万例,日本近期疫情出现反弹,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再次突破10万例。
疫情防控政策调整
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11日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》,对防控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,包括:
- 将风险区由"高、中、低"三类调整为"高、低"两类,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。
- 对密切接触者,将"7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健康监测"管理措施调整为"5天集中隔离+3天居家隔离"。
- 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,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。
- 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<35,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—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。
- 加大"一刀切"、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,严禁随意封校停课、停工停产、未经批准阻断交通、随意采取"静默"管理、随意封控、长时间不解封、随意停诊等行为。
疫情预测与风险评估
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研判认为,随着冬季来临,气温降低,新冠病毒传播风险增加,加之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,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预计未来一段时间,全国疫情将呈现多点散发、局部聚集的特征,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。
专家建议,各地应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,落实"四早"要求,以快制快,避免战线扩大、时间延长,同时要加强医疗资源建设,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,增加救治资源,对于老年人、基础性疾病患者、孕产妇、血液透析患者等重点人群,要摸清底数,建立台账,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。
公众健康提示
- 符合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应尽快接种疫苗,已完成全程接种满3个月的18岁以上人群应尽快进行加强免疫接种。
-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,科学佩戴口罩,勤洗手,保持社交距离。
- 减少不必要的聚集,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,特别是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。
- 加强个人健康监测,如出现发热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嗅(味)觉减退、腹泻等症状,及时就医。
- 保持良好心态,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信息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
本公告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、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发布,我们将持续关注疫情发展动态,及时发布最新信息,请广大市民朋友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,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