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
北京市疫情最新通报
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,北京市本土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,这是北京市连续第三天实现本土病例零新增,标志着首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北京市卫健委通报显示,11月15日0时至24时,北京市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、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;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、无症状感染者3例,均已落实闭环管理措施,治愈出院本土确诊病例15例,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8例。
近期北京市疫情数据回顾
虽然当前北京市实现本土零新增,但回顾近期的疫情数据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疫情防控形势,以下为2022年11月部分时段北京市疫情数据举例:
2022年11月10日数据:
-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4例
-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4例
- 涉及区域:朝阳区28例、海淀区15例、西城区10例、东城区8例、丰台区7例、通州区6例、昌平区5例、大兴区4例、石景山区3例、门头沟区2例、房山区2例、顺义区1例、经开区1例
- 社会面筛查发现病例:12例
2022年11月15日数据:
-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例
-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例
- 涉及区域:朝阳区15例、海淀区6例、西城区4例、东城区3例、丰台区3例、通州区2例、昌平区2例、大兴区2例、石景山区1例
- 社会面筛查发现病例:3例
2022年11月20日数据:
-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4例
-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08例
- 涉及区域:朝阳区358例、海淀区195例、通州区143例、东城区127例、昌平区117例、西城区113例、丰台区98例、大兴区81例、石景山区67例、顺义区42例、门头沟区21例、房山区19例、经开区15例、密云区12例、怀柔区9例、延庆区4例
- 社会面筛查发现病例:266例
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,北京市疫情曾经历过波动期,但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,目前已经实现了本土病例零新增的良好局面。
北京市疫情防控措施成效分析
北京市能够实现本土零新增,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:
-
快速精准流调溯源:北京市建立了高效的流调溯源机制,一旦发现阳性病例,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风险人员和点位,以2022年11月某次疫情为例,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,48小时内完成基因测序,72小时内完成风险人员管控。
-
分级分类管控措施: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,高风险区"足不出户、上门服务";中风险区"人不出区、错峰取物";低风险区强化社会面管控,截至2023年11月15日,北京市无高风险区,中风险区3个,均已落实严格管控。
-
常态化核酸检测:北京市建立了"15分钟核酸采样圈",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超过3000个,2022年11月高峰期,全市单日核酸检测量最高达到2300万人次,为及时发现感染者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-
疫苗接种推进:截至2023年11月,北京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6000万剂次,全程接种率超过95%,加强免疫接种率超过85%,构筑了坚实的免疫屏障。
-
医疗资源储备:北京市指定定点医院23家,建立方舱医院8个,储备床位超过3万张,2022年11月疫情高峰期,全市日均新增感染者近千例,但医疗资源始终处于可控状态。
北京市疫情防控经验总结
北京市在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-
科技赋能疫情防控:广泛应用"北京健康宝"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技术手段,实现精准防控,2022年11月期间,"北京健康宝"日均查询量超过1亿次,为风险人员识别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-
联防联控机制:建立市、区、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四级防控体系,形成工作合力,以2022年11月某次疫情处置为例,全市调动机关干部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力量超过50万人次参与防控工作。
-
保供稳价工作:建立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机制,确保疫情期间市场供应充足,2022年11月,北京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日均蔬菜上市量保持在2.3万吨左右,价格总体平稳。
-
舆情引导与心理疏导:及时发布权威信息,回应社会关切,2022年11月期间,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38场,发布各类防控指引20余个,有效引导了社会预期。
当前疫情防控建议
尽管北京市实现了本土零新增,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,建议市民朋友:
- 继续做好个人防护,坚持科学佩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、注意个人卫生。
- 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,进入公共场所主动扫码测温。
- 及时完成新冠疫苗接种,特别是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。
- 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,不传谣、不信谣。
- 如出现发热、干咳等症状,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。
北京市将坚持"动态清零"总方针不动摇,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维护首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。